為具體落實《空氣品質政策白皮書》精進學校周圍空污管理核心議題,回應社會各界對於兒少校園空氣品質的關切,環境部今(11)日偕同教育部、經濟部、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以及關切此議題之立法委員,共同召開「兒少校園空品防護網」記者會,推出校園空氣品質四層防護策略,以學校為核心「受體」,篩選對校園具較大影響潛勢的工業區,優先進行系統性的「工業區空污體檢」,運用科學儀器進行污染監測溯源、稽查、輔導改善與追蹤,從源頭降低對校園的影響,保障學校師生的健康。
部長彭啓明指出,環境部在訂定「空氣品質政策白皮書」的公民參與過程,社會及立法委員皆反應加強校園兒少呼吸權的重視。為此,環境部已跨部會串連成綿密的守護網,並將集結校園監測儀器(衛兵)、環保稽查員(尖兵)與空氣盒子(哨兵)組成「小小兵戰隊」,透過分工追蹤溯源,改善校園空氣品質與異味問題。
環境部表示,依全國空污陳情案件統計,高達8成與異味污染有關,而教育部校園通報案件也多與周邊工廠、火災等異味或空氣污染事件相關,此外,校園污染來源不僅工廠,還有鄰近交通、校園內相關活動等,為全方位改善校園空品,環境部推動「校園空氣品質四層防護」,由外而內建構全面的防護措施:
第一層防護、工業區空污體檢:採用「空氣污染排放量」、「鄰近學校數量」及「工廠違規狀況」等三項指標,將全國工業區(235處)進行污染潛勢評估分級,本(114)年將優先針對「重點關注」工業區(22處),啟動空污體檢。
第二層防護、周邊道路劃設空維區:汽機車排放具近地表特性,對於鄰近環境影響更為直接,為強化鄰近校園道路交通污染管制,環境部將積極與教育部、地方政府合作,於校園周邊道路劃設「空氣品質維護區」,限制高污染車輛進入,守護學童健康。目前全臺共核定93處空維區,其中38處包含校園,未來還將持續增加。
第三層防護、污染通報及陳情追蹤:為確保校園污染案件能立即反映即刻處理,環境部環境管理署已整合建構「校園通報」,警示列管追蹤機制,並針對一再陳情案件追蹤督導,讓校園污染通報不漏接,陳情稽查必到位。
第四層防護、強化校園空品管理:防護網的最後一層,是強化校園自身的空品管理能力,教育部與環境部將持續輔導學校,落實校內污染源管控,強化校園室內空氣品質維護管理,為學童打造一個健康的學習環境,環境部將與教育部共同檢視與優化相關教材,提供更生動有效的教材,以提升師生空污知識。
關注兒少空污議題的立法委員林月琴肯定環境部以兒少角度思考空污治理,也提醒成人標準不等於兒童安全標準,高風險學校應優先防護,環保機關應協助學校處理污染問題,更期待未來環境部處理空污、氣候政策議題時,能更積極建構兒少能有效參與、表達意見的溝通環境,「因為未來是他們要生活的世界,政府需聆聽並回應他們的意見與主張」。
環境部強調,為落實兒少呼吸權,透過橫向整合跨部會量能、縱向聯合地方強化治理,建構完整的校園空品四層防護網,從污染源頭的科學體檢,到交通源的管制、陳情機制的優化,再到校園內部的自主管理,層層把關,中央地方攜手合作,希望能為下一代建構一個更清新、更安全的學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