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空氣污染防制法》規定,中央主管機關應依空氣品質狀況將各縣(市)分為空氣污染防制區(以下簡稱防制區),除國家公園及自然保護區等法定的一級防制區,符合標準為二級防制區,未符合的為三級防制區。該標準至少每四年檢討一次;劃定之各級防制區說明如下:
- 一、一級防制區:國家公園及自然保護(育)區等依法劃定之區域;除維繫區內住戶民生需要之設施、國家公園經營管理必要設施或國防設施外,不得新設或變更固定污染源(工廠)。
- 二、二級防制區:一級防制區外,符合空氣品質標準之區域;新設或變更之固定污染源(工廠)污染物排放量達一定規模者,其污染物排放量須經模式模擬證明不超過污染源所在地之防制區及空氣品質同受影響之鄰近防制區污染物容許增量限值。
- 三、三級防制區:一級防制區外,未符合空氣品質標準之區域;既存之固定污染源(工廠)應削減污染物排放量;新設或變更之固定污染源(工廠)污染物排放量達一定規模者,應採用最佳可行控制技術,其屬特定大型污染源者,應採用最低可達成排放率控制技術,且新設或變更之固定污染源(工廠)污染物排放量應經模式模擬證明不超過污染源所在地之防制區及空氣品質同受影響之鄰近防制區污染物容許增量限值。
依空氣品質標準第4條第1項規定,並以最近3年(110~112年)空氣品質數據判定各縣市之空氣污染防制區級別。此外,依據空氣品質標準第 4 條第2項規定,空氣污染防制區判定時,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可之特殊事件,其當日監測數值不予採計,目的為聚焦於本土污染管制,此與歐美法規一致,我國境外污染之特殊事件門檻及日期詳如附件。
本部於民國113年12月31日修正公告直轄市、縣(市)各級空氣污染防制區如圖,自114年1月1日生效。
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