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度空氣品質維護與噪音管制績效成果 雲林縣環境保護局張喬維局長(前排左4)及沈淑妧秘書(前排左3)及環保局團隊
智慧科技引領空品治理新時代
在全球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的推動下,空氣品質改善已成為地方治理的重要課題。雲林縣秉持以人為本、科技導向的理念,113年度持續強化智慧科技應用,推動空污防制工作,從環境監控到污染源管理,透過AI、感測器、空拍技術等,實現精準有效的治理目標。
一、 強化智慧監控,提升治理效能
雲林縣建置「環境智慧決策支援系統」,整合21種以上空間資料,與內政部TGOS平台串接,提升即時判讀與決策能力,榮獲113年度TGOS平台績優加值應用獎。系統可即時分析污染熱區並協助稽查部署。全縣設置800台感測器,建立綿密監測網絡,113年度告警次數由2,545次降至1,695次,減幅達33%。此外,在離島產業園區等工業區設置高處攝影機,運用影像辨識即時偵測火光與煙霧,快速通報應變單位,有效掌握污染源情形。
二、 多元科技應用,治理更高效
針對營建工地與道路揚塵,導入3D建模與AI影像分析技術,系統準確率達90%,大幅提升查核效率。另建置道路AI辨識系統,自動掃描髒污與破損,捕獲率高達98%。針對濁水溪揚塵問題,持續推動裸露地改善與綠覆工程,揚塵日數由106年59天降至113年13天,減少78%;裸露地面積由1,500公頃降至784公頃,減幅達48%,改善成果顯著。
為遏止露天燃燒,雲林縣運用AI判煙技術與無人機空拍掌握偏遠地區燃燒情形,查獲率達92%,經宣導與協調後未再發現重複燃燒案例,展現科技與溝通雙軌並進的管理成效。
三、 行動AI上路,加強車輛管控
113年度,雲林縣執行車輛遙測,針對排放濃度偏高車輛要求限期改善與複驗,抑制高污染車輛影響空氣品質。並與產學單位合作導入手機車載AI辨識系統,追蹤606輛未定檢機車,補強人力查核不足,使污染查核更即時、高效。
結語
113年度雲林縣以智慧科技為核心,推動空品治理升級,PM2.5年平均濃度持續下降,顯示治理措施成效良好。未來將持續秉持科學、數據與行動並重的原則,守護縣民健康,實現永續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