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 功能,可能會造成部分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建議開啟瀏覽器 JavaScript 狀態

酸雨資訊

何謂酸雨?

「酸雨」其學術名稱為「酸性沉降」,可分為「濕沉降」與「乾沉降」兩大類,前者指的是,所有氣狀污染物或粒狀污染物,隨著雨、雪、霧或雹等降水型態而落到地面者,後者則是指在不下雨的日子,從空中降下來的落塵所帶的酸性物質。在自然界大氣中,所含二氧化碳溶解於雨水中並達到氣液相平衡後,大自然的雨水酸鹼值(pH值)約為5.6,呈現酸性(pH<7);但是,在大自然中仍存在其他致酸物質,例如火山爆發所噴出的硫化氫、海洋所釋放出的二甲基硫、高空閃電所導致之氮氧化物等,均會使雨水進一步酸化,使得pH值降至5.0 左右。因此,許多國內外研究者及本部研究報告,將「酸雨」定義為當雨水pH值<5.0,即認定受到人為排放酸性污染物的影響。

人為致酸污染物主要為二氧化硫(SO2)及氮氧化物(NOx),其中SO2與化石燃料使用、火力電廠、含硫有機物燃燒有關;NOx主要源自工廠高溫燃燒過程及交通工具排放等,這些污染物被排放至大氣當中,經化學反應並溶於雨水後,變成硫酸、硝酸等酸性物質,使得雨水 pH 值降低,形成酸雨。


何謂酸雨 - 文章示意圖

當酸雨落到地面時,會直接或間接對生態及環境帶來影響。酸雨造成最嚴重的影響之一是在森林和土壤,硫酸鹽隨著降雨落到地表,土壤中的鈣和鎂等離子會被淋溶出來,造成礦物質大量流失,樹木之生長將會受影響,更嚴重的話,因著植物無法獲得充足的養分而會枯萎、死亡。

酸雨進入湖泊、河川等水體中,亦將對魚會產生直接和間接兩種影響。直接地,硫酸會妨礙魚吸收水中的氧和維持生命的鹽分及營養物。間接地,酸雨使得元素鋁形成鋁離子而釋放到土壤中,經由沖刷及河流進入湖裡,這會對湖裡的魚的健康產生致死的威脅。

酸雨中的酸性離子亦會沈積在建築物和雕像上,造成侵蝕,一些百年的典籍和古老藝術品也會被影響。

我國空污管制政策成效與酸雨改善

過去三十年間,我國透過各項空污管制策略,酸雨情形已逐年改善。本部自1992年公告固定污染源空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又於1995年開徵空氣污染防制費,並接續建立許可管理制度、連續自動監測設施管理制度及逐步加嚴排放標準等,所以大型污染源逐步加裝或改善污染防制設備,促使污染減量;在移動污染源方面,透過油品成分管制、排放標準加嚴、定期檢驗、補助汰換等措施,降低我國汽、機車及柴油車的污染。目前本部在全國架設14座酸雨監測站,依監測結果顯示,雨水中的非海鹽性硫酸根離子(nss-SO42-)於過去33年間平均濃度已有大幅減少,2021-2023年的平均濃度相較1990年代之平均濃度已減少61%,且2021-2023年間,所有測站年平均pH值均已高於酸雨定義之5.0,顯示在我國污染管制策略推動下,已明顯改善雨水酸化的情形。


酸雨測站
目前環境部在全國架設14座酸雨監測站,由北而南依序為彭佳嶼站、鞍部站、台北站、宜蘭站、中壢站、新竹站、台中站、日月潭站、雲林站、嘉義站、台南站、高雄站、恆春站與成功站。
酸雨控制
依監測結果顯示,雨水中的非海鹽性硫酸根離子(nss-SO42-),在1990年平均濃度約為62.3µeqL-1,2004至2010年平均濃度約為49.62µeqL-1,2011至2020年平均濃度約為39.95µeqL-1,於過去30年間平均濃度約降低35%。
酸雨改善
圖為在2019年全國所有測站年平均pH值的等濃度圖,所有測站年平均pH值皆高於酸雨定義之5.0,顯示在我國污染管制策略推動下,已明顯改善雨水酸化的情形。

不過酸雨防制並非靠政府單方面的努力可以完成,仍需透過全民共同參與配合,如汽機車定期檢驗、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養成節約能源習慣等,便可減少空氣污染排放,減少酸雨的產生。

各國酸雨現況

根據東亞酸雨監測網(EANET)及歐洲監測與評估計畫(EMEP)監測結果顯示,2021年歐洲各國的監測狀況,多數國家的雨水pH值都已高於5.0,過去雨水pH值較低的芬蘭,2021年pH值亦已上升至5.02;亞洲地區各個國家雨水pH值也多已高於5.0,台灣2021年雨水平均pH值則為5.77,高於鄰近的日本(5.03)與韓國(5.71),顯示我國對酸雨的控制情況良好且趨於穩定。

附表1. 2021年各國降雨化學統計表

國家/地區 資料
期間
pH 離子濃度
µeq L-1
濕沉降量
kg ha-1yr-1
年雨量
mm
研究單位
(資料取用年份)
SO42- NO3- SO42 NO3-
中國重慶 2019 5.10 92.8 48.6 37.2 34.2 1131 EANET(2021)
中國廈門 2019 5.40 57.9 35.3 28.5 22.4 2040 EANET(2021)
芬蘭 2019 4.88 10.5 12.3 3.5 5.2 686.2 EMEP(2021)
法國 2019 5.48 12.4 12.7 6.6 9.0 1143.4 EMEP(2021)
德國 2019 5.36 16.7 20.7 6.7 10.7 910.9 EMEP(2021)
印度尼西亞 2019 5.36 16.7 20.7 6.7 10.7 910.9 EANET(2021)
日本 2019 4.97 27.4 11.2 20.9 11.2 1834.8 EANET(2021)
蒙古 2019 5.49 69.2 56.8 11.2 1.2 33.7 EANET(2021)
菲律賓 2019 5.40 20.4 13.1 23.1 19.2 2367.0 EANET(2021)
韓國 2019 5.21 41.7 31.4 14.9 14.9 796.3 EANET(2021)
臺灣 2019 5.73 40 31 26 23 2309 環境部(2020)
泰國 2019 5.52 16.7 18.0 6.5 9.0 813 EANET(2021)
英國 2019 5.60 15.4 11.5 8.8 7.5 1139.6 EMEP(2021)
美國 2019 5.0-6.4 2-27 1-19 0.4-13 0.7-16 100-2749 NADP(2020)
越南 2019 5.51 60.5 28.5 50.8 28.2 1822 EANET(2021)

附表2. 2020年各國降雨化學統計表

國家/地區 資料
期間
pH 離子濃度
µeq L-1
濕沉降量
kg ha-1yr-1
年雨量
mm
研究單位
(資料取用年份)
SO42- NO3- SO42 NO3-
中國重慶 2020 5.11 56.7 42.9 34.1 33.4 1254.9 EANET(2022)
中國廈門 2020 5.59 42.3 39.6 9.1 12.1 556.4 EANET(2022)
印度尼西亞 2020 5.37 29.2 16.2 31.2 23.3 2256.0 EANET(2022)
日本 2020 5.00 25.3 10.0 21.1 11.6 1931.4 EANET(2022)
蒙古 2020 6.10 86.8 41.8 5.7 3.6 139.2 EANET(2022)
菲律賓 2020 5.60 22.9 11.3 27.7 17.7 2519.3 EANET(2022)
臺灣 2020 5.60 33 27 17 17 1768 環境部(2021)
泰國 2020 5.85 15.0 20.1 9.5 16.8 1311.9 EANET(2022)
美國 2020 5.1-6.4 1-35 1-19 0.2-9 0.4-10 83.2447 NADP(2021)
越南 2020 5.84 72.0 32.4 65.2 36.3 2090.3 EANET(2022)

附表3. 2021年各國降雨化學統計表

國家/地區 資料
期間
pH 離子濃度
µeq L-1
濕沉降量
kg ha-1yr-1
年雨量
mm
研究單位
(資料取用年份)
SO42- NO3- SO42 NO3-
中國重慶 2021 5.29 50.8 38.4 34.6 33.7 1424.0 EANET(2023)
中國廈門 2021 5.10 34.7 34.0 9.2 12.1 591.0 EANET(2023)
芬蘭 2021 5.02 8.9 10.5 2.7 4.1 637.9 EMEP(2023)
法國 2021 5.53 9.8 9.8 5.0 6.9 1130.5 EMEP(2023)
德國 2021 5.39 16.1 18.7 6.6 9.9 943.8 EMEP(2023)
印度尼西亞 2021 5.41 33.5 16.8 33.6 22.8 2136.0 EANET(2023)
日本 2021 5.03 58.2 14.0 52.0 15.9 2107.0 EANET(2023)
蒙古 2021 6.10 86.8 41.8 5.7 3.6 139.2 EANET(2022)
菲律賓 2021 5.00 35.9 13.2 44.1 21.0 2556.0 EANET(2023)
臺灣 2021 5.77 34 33 20 22 2112 環境部(2022)
泰國 2021 5.49 17.9 25.1 7.6 13.8 883.0 EANET(2023)
英國 2021 5.64 13.9 9.0 7.2 5.6 1062.5 EMEP(2023)
美國 2021 5.1-6.5 1-25 1-22 0.2-13 0.2-11 65-3785 NADP(2022)
越南 2021 5.81 53.4 23.8 52.1 28.7 2131.0 EANET(2023)

*註:資料來源:東亞酸雨監測網(EANET)、歐洲監測與評估計畫(EMEP)、美國大氣沈降計畫(NADP)
及環境部。


返回頂端